歌单的爆发 意味着专辑的死亡?

2016-06-17 10:09:17 来源: 中国音乐财经网 打印 关闭
中研网讯:

     随着歌单的普及和增长,音乐消费的习惯已经从专辑转变为单曲,很多音乐人甚至认为专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,但这种认知对音乐人和歌迷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。

  创作者和歌迷都爱的歌单

  随着歌曲数量逐渐庞大、推荐渠道变少,音乐爱好者越来越难发现自己喜欢的歌,因此,根据不同标签排列的歌曲列表就应运而生,它帮助爱好者们发现自己喜爱的歌曲,整理目前热度最高的歌曲,从而在流媒体上形成专属的推荐渠道。

  而歌单的出现,受益者不仅仅是音乐爱好者。2014年1月,词曲创作者Perrin Lamb的作品《Everyone’s Got Something》入选了Spotify的热门歌单,此前一直无人问津的歌从几千播放量快速增长到百万,到2015年底已经被播放了1300万次,从而带给Perrin 4万美元的收入。

  同时,不仅是歌曲版权费用,Perrin粉丝制作的视频上传至YouTube后也为其带来了部分版权收入,可以说Perrin因为Spotify的歌单获得了此前难以想象的好处。

  所以,站在创作者的角度,歌单甚至成为了其连接自己乐迷的桥梁。哪些歌单最受欢迎,可以直接反映出听众的需求,创作者们就可以了解究竟打造什么样的歌才能获得更多受众,从而在音乐销售平台和流媒体平台获得更多收入。

  而流媒体平台上听众的反应,也将直接影响厂牌决定是倾注更多金钱在营销这首单曲上,还是减少损失直接培育下一个乐队。毕竟对于音乐人和厂牌来说,塑造一个正对粉丝口味的歌曲从来都不易。

  歌单并非万能

  虽然歌单有种种好处,但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,每当你在某个歌单里发现了一首自己喜欢的歌,经常会兴致勃勃地打开这首歌的音乐人专属页面,但“残酷”的现实是这个歌手的其他歌曲往往会让你大失所望。

  这个情况直接指出了音乐行业的一个重大问题,随着歌单的大热,音乐人的“热歌”的确能够吸引关注,但接下来持续的热度将如何保持呢?

  就像曾经的《老鼠爱大米》、《香水有毒》,它们确实火遍中国,但其演唱者杨臣刚、胡杨林之后的歌曲却没有人叫得出名。或许你认为他们靠这两首歌就足够赚的盆满钵满,然而事实是在版权不完善的情况下,只有商演才能获得收益。但只有一首作品的歌手,能接多久的商演呢?

  同理,歌单帮助音乐人吸引到了足够的关注度,但只有持续的好作品才能保持音乐人的热度。所以周杰伦会定下“一年一专”的约定,BIGBANG用“一月一单”的形式回归。

  专辑已老,单曲制胜?

  现在,越来越多人的听歌习惯已经由“听专辑”转变为了“听歌单”。近期的一个数据就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。前一段,音乐流媒体巨头Spotify宣布其Discover weekly的歌单已经拥有了超过4000万的用户,并且他们从歌单中收藏自己喜欢的单曲已经超过了50亿首。

  人们的听歌习惯从“听专辑”变为“听单曲”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发展,“主打歌”大概是最初的诱因之一。曾经为了宣传专辑,一些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歌曲被当做主打歌推往电台等渠道,确实为专辑的销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但随着主打歌重要性的凸显,对于专辑中非主打的歌曲,从歌迷到音乐人、唱片公司,倾注的精力越来越少,最终形成了“专辑大部分歌曲总会被遗忘”的想法。

  确实,在现在这个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时代,音乐专辑已经因为其昂贵的制作成本被挂上了笨重、臃肿的标签,在难以推广的同时也渐渐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。最近几年,许多音乐人都放弃了制作专辑,转而选择了能与粉丝快速产生联系的形式——单曲。

  但从什么时候变成单曲是最纯粹的艺术商业化代表,专辑却很难商业化了呢?

  在60、70年代的专辑黄金期,乐队都是竭尽全力用自己的作品来打破流行电台的审美边界,而正因如此,培养了让《Pet Sounds》和《Graceland》这种专辑进入到可商业化音乐范畴的品味。

  说到近两年,Adele专辑《25》的首周销量达338万张,2014年Taylor Swift专辑《1989》首周销量达128.7万张,都能看到专辑仍然具有一定的商业能力。只不过专辑的创作时间过长,在信息纷杂的年代,用一年的时间换取一张好的作品,已经难以跟上“现代商业”的脚步。

  拥有多方价值的专辑

  就在大家都不看好专辑的情况下,为什么真正的大牌歌手仍然以专辑为单位发表作品?

  对于音乐人来说,歌曲是他们的作品,但其实专辑是与歌曲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作品形式。它不仅仅是承载歌曲的媒介,更是音乐人用心设计的成果。

  如果你曾按照歌曲顺序认真听过一张专辑,那么你很可能发现了创作者一些隐藏的彩蛋,或者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某张专辑想传达的情绪。这些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与创作者产生的共鸣,只存在于“专辑”这种形式当中。

  强调主打单曲的歌单诚然拥有不可否认的作用,但在一个标签下持续听同类型音乐久了,自然会觉得无聊。

  Highline Records的经理Heather Willensky说道:“现在,如果忽视人声和音乐人的关联性,那我们几乎淹没在了充斥着好声音、却完全没新意的音乐海洋中。如果市场中只有服务歌迷的歌曲,那么我几乎无法想象未来的音乐环境将会是怎样。”

  听专辑的人可能是小众,但他们在数字音乐领域拥有长尾效应。虽然生产专辑的音乐人,不能快速得到好处,但这类音乐人利用相同的韵律和营销工具,可以让他们找到欣赏自己的听众,而这些听众一旦被发现,将极有可能转化为死忠粉。

   另外,当粉丝们熟悉表演者的歌曲后往往会希望见到表演者本人,像那些拥有多张优秀专辑的独立音乐人Courtney Barnett、St.Vincent和Mac DeMarco,每次大场馆的巡演票都能卖光。

  所以专辑粉的特点就是他们有很强的看巡演需求。在舞台上主唱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“大家一起唱”,而只有那些拥有丰富曲库的乐队才可以制造更多这样的现场互动。

  随着消费娱乐的时代来临,专辑变得逐渐被忽视,众多的发行模式让音乐人可以决定创作什么、服务哪些人。也许单曲会成为音乐人们最爱的形式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专辑仍然拥有其特殊的作用与价值。

  曾经一位唱片公司的老板说道:“虽然现在专辑不好卖了,但我们还是会承诺给音乐人们出专辑,因为这不仅是他们作品呈现的最好形式,它本身也具有多方价值。”

 

本文分享地址:http://sxy.chinairn.com/news/20160617/10091846.shtml

小米的生态布局与艰难转身
(原标题:小米的生态布局)与艰难转身继小米手环、小米平衡车后,又一款全新产品小米无...[详细]
甲骨文前员工指控公司为拉高股价财务造假
网易科技讯,6月3日消息,据美联社报道,甲骨文一前任财务部雇员指控公司指使其造假账...[详细]
融资20亿助力转型 国美斥资4562万港元回购股票
5月30日,国美电器启动年内第一次回购计划,向市场宣告其对进入“全渠道、新场景、强...[详细]